<
d44m小说网 > > 我见殿下少年时 > 我见殿下少年时(重生) 第109节
    药奴一边落针,一边还能稳得住声线,说道:“他平日里治喘疾的药我带来了,但考虑到他现在的身体,我需要重新调配一些,方子得改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的眉头一直没舒展过,她说:“有我能帮上忙的地方么?”

    药奴看向她,说:“药谷一来一去太费时日,我需要在京中留一段日子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理解了她的意思,问道:“宫里还是宫外更方便?”

    药奴道:“一个暂且落脚的地方而已,我需要采购一些上好的药材。”

    这是不难,根本用不着高悦行操心,皇帝一手就能给办理妥当。

    晚间,药奴叩见了皇帝,将李弗襄的病情细细转告。

    高悦行推开了窗,靠在窗棂上。

    暖阁的帷帐里伸出了一只手,拨开一地的纱,露出脸。

    李弗襄道:“你在那吹风做什么?”

    高悦行不肯回头看他,过了很久,才突兀地回了一句:“你管得着么?”

    李弗襄顿了顿,说:“可是我冷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侧过脸瞧他,凉丝丝道:“风都扑着我的脸呢,吹不到你身上,你嫌冷,放下帷幔好好裹着被子就是了。”

    李弗襄不说话了。

    可他也没有放下帷幔,只是静静地望着她。

    高悦行能感受到他的目光,自己深呼了口气,强忍着不回头去看他,过了片刻,她悠悠地说道:“殿下啊,你这辈子活到现在,有没有最悔之不及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话刚问出口,高悦行便觉得似乎说错话了。

    李弗襄这辈子能有多长,他才十七岁,他再怎么回顾,也只是一眼都能望得到头的生命。

    他不像高悦行,两生两世,生死关走过一次,她失去的远远比得到的要多,所以如今她握在手中的仅有一点温情,说什么都不肯放手任其溜走。

    她问李弗襄有没有悔之不及的事情。

    李弗襄细思量之后,回答她:“我知道你想说什么,我从记事起,战战兢兢活到现在,如今回想,所走的每一步,或许有的没能求来最好的结果,但也无从悔起,他已经尽力了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心里难受,却静得很,她把头倚在窗前,吹着冷风,说:“刚刚,我忽然有过一个念头,你说,那年春猎,我们去往萧山猎场的路上,你出逃的计划若是成功,一切都应该会是另一种模样吧。”

    也许,她还可以更肯定一点。

    绝对会是另一种模样。

    李弗襄没有了皇子的身份,便不必在这逃不脱的暗涌中,身不由己的被浪潮裹挟的向前走。

    他会有很多退路,也会有很多选择。

    他甚至可以去择定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活法。

    高悦行的心思越飘越远。

    李弗襄忽然轻柔的一句“我们不谈如果好吗”将她重新拉了回来。

    高悦行闭了闭眼睛,说:“好。”

    她对着窗外,忽然见到了外面丁文甫的身影现了出来,高悦行尚未意识到什么,便见丁文甫冲她比划了一个手指南方的动作。

    皇上来了。

    高悦行刚关上了窗户,转身,皇帝正站在立屏之后,目光无悲无喜的瞟了过来。

    他不知站了多久,也不知听见了多少。

    高悦行敛眉行礼。

    皇上从屏风后转了出来,没太在意她,而是走到了李弗襄的床榻边,叹了口气,说:“朕依稀记得,当年在萧山猎场,也有人劝过朕,说你的身份尴尬,与其留在宫中多生变动,还不如放你到外面的天地里,或许你能活得更快乐一些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心中诧异。

    原来还有这种事,当时皇帝听说李弗襄跑了可是盛怒,到底谁敢逆着皇帝的意思提出这种建议,高悦行很是好奇,也很是佩服。

    高悦行只在心里默默的想着,既没有说出口,也没有变现在脸上。

    偏偏皇帝在这个时候想起了她的存在,看了她一眼,抬手指着她,道:“那个人就是你爹,高景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当即愣住了,可仔细一回想又察觉了不对劲。

    “陛下,可臣女的父亲,当时并不知殿下失踪的事啊。”

    皇帝道:“当然,那是事后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恍然点点头,她直觉自己的父亲不是那么莽撞的人,有一家老小的牵绊,他行事作风怎能不谨慎。

    皇帝遥想着当初的事情,说:“高卿……有一双能洞穿古今的眼睛啊,他当时甚至肯向朕承诺,弗襄若出了宫,真正成了一介平民,你若还是愿意,他也同意将你许配给他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心中大憾,她竟然从来不知此事。

    高景也从未在她的面前提起过。

    作者有话说:

    一更,二更稍晚

    第92章

    皇帝只是随口一带曾经的往事, 便不再继续这个话题,徒留高悦行自己一个人在心里翻江倒海。

    他把心思都放在了李弗襄的身上,抬手捏了捏他的脸, 似乎是想说什么,张了张嘴,却又什么也说不出口。

    当然一切的源头都在于他。

    他差点毒杀了自己本应最疼爱的儿子。

    其实,若论起悔之不及的事情, 皇帝才是最能感同身受的那位。

    皇帝在寂静的夜里, 身边失去了前呼后拥的宫人, 对着自己的儿子说道:“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, 朕体会过了,不想再有第二次了。”

    李弗襄的身上总有这种本事。

    明明清晨还气得肝痛, 晚上又对着他心疼的不得了。

    皇上道:“……朕记得, 你胆子小, 是最怕死的了, 怎么能狠得下心服那种药呢?”

    李弗襄不愿意对过往有所解释,只说道:“以后不会了。”

    药奴拜见皇帝在书房,除了许修德,谁也不知道,在药奴告退后,皇上拿出那副他珍藏的画像, 对着画上那看不清面容的女子, 恸哭不已。

    人是老了。

    渐渐的经不起摧残了。

    皇帝坐拥天下, 终究也有自己留不住的东西。

    高悦行不动声色地退出了乾清宫。

    他们父子之间, 是至亲, 也是至疏。

    高悦行不好掺和, 也不知到底该如何调停, 她退出乾清宫,侯在外面的傅芸立刻给她披上了一层衣裳。

    高悦行走了几步,又停下,抬头望了一眼天上的月。

    傅芸不清楚发生了什么,但却能感知到高悦行心中的不快,她温声道:“高小姐今儿晚膳也不曾用,奴婢回宫给您准备点吃的吧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肚子里不是很饿,心口难受发堵,不想说话,只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傅芸一手扶着她,一手提着一盏羊角风灯,在两位禁军的护卫下,朝春和宫走去。

    高悦行明显感觉到这几天夜里,宫里的女人们热闹了些许。

    晚上走在宫道上,偶尔都能遇到些出门散步的嫔妃了。

    那些女人高悦行大都不认识,即使上次在宫宴上见过,脑子里记得也是很艰难。

    皇上年轻时房中的侍寝们,各个都是顶好的颜色,但是也个个经不起岁月的流逝,脸上已经显出了老态了。

    高悦行觉得她们长相都差不多,穿着也都极为相似。

    只有一个孟昭仪,能让高悦行的印象深刻一些。

    一是因为她的相貌确实比其他人出挑,二是因为她是信王李弗迁的生母。

    有皇子傍身,孟昭仪的穿着打扮也比其他人更招摇一些。

    在路过一处假山石的时候,高悦行在石上捡到了一只红灯笼,很小,只有巴掌大,不是很起眼,但是已经残败不堪地落在了那里,像是不小心被风刮来的。

    傅芸见高悦行饶有兴致地盯着那个灯笼看,说道:“大约是孟昭仪宫里吹出来的吧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好奇地问道:“孟昭仪还喜欢这些小玩意儿呢?”

    傅芸:“并不是喜欢,昨日里,礼部将信王殿下的婚期定下了,腊月初十,在年前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算算日子:“还有两个多月,好早啊!”

    傅芸解释道:“礼部说,若等到来年春,前后日子都不大好,不如早些定下,选个吉日。”

    高悦行道:“那宫里可有的忙了。”

    傅芸想起了什么,悠悠叹了口气,道:“可不是么,只是……”

    高悦行见她犹犹豫豫,道:“你有话便说吧,在我面前有什么可顾忌的。”

    傅芸便直说道:“皇上昨日里见了礼部的折子,便召信王殿下今日进宫,爷俩同用晚膳,顺便商议信王殿下的婚事,可谁料皇上今日不仅忙着,情绪还不佳,信王殿下在宫里足足等了两个时辰,连陛下的面都没见着,就被打发出去了。”

    皇上在忙什么?

    当然是李弗襄的病!

    晾着一个儿子,却牵肠挂肚的疼着另一个儿子……

    高悦行皱眉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宫里这一摊乱麻,她单是看着就有些烦了,但是又由不得高悦行不想,她仿佛天生就是操心这些的命。走出了几步,高悦行开口道:“信王殿下的那位妻子,无论是贤德,才貌,还是家世,都是比着太子妃的标准选的吧。”

    傅芸正扶着高月行的手一僵,随即埋下头,不肯答话。

    她一个奴才,可不敢在宫里议论这些。

    好在高悦行没在这个问题上深究,似乎只是想到这里随口一提罢了。